close

產後骨盆腔回復方法!!


先天體質差異、懷孕、生產等種種因素,都會造成骨盆腔鬆弛的情形。大部分在初期不一定有明顯的症狀,但若是輕忽生活保健,可能會延遲恢復的時間,並且隨著年紀增長,導致更嚴重的子宮脫垂、尿失禁等。建議媽咪產後多休息、適度練習骨盆運動,提早預防相關疾病。


懷孕、生產是女性重要的人生階段,亦是身體狀態變化最大的時候。過程裡,不可避免地留下一些後遺症,其中又以骨盆腔傷害為最。因骨盆腔鬆弛而引起的生殖系統、泌尿道疾病,部分可能持續困擾婦女終身,嚴重影響其生活品質,因此


防患未然 生活品質不打折~


剛生產完時,因骨盆神經受損,不能刺激肌肉有效收縮,使得肌肉無法維持一定張力,支撐效果自然會下降,進而出現短期的不適症狀。像是生產時壓迫到支配膀胱的神經,導致膀胱不容易放鬆而尿不出來,需至12天方能恢復正常。媽媽還會有下體的下墜感,這是因為子宮脫垂的緣故,約至6週左右,子宮、子宮頸則可回復到原來的位置及大小而減輕。
生產時骨盆筋膜、肌肉被拉傷,有部分民眾會留下永久的傷害。產後若不好好調養,及進行因生產盆腔打折病關係,必須選擇剖腹產,不出來、甚至是大便失禁等, 骨盆肌肉復健的話,相對會延遲骨盆腔的復原。加上進入更年期後,因體內荷爾蒙的缺乏,造成停經婦女骨盤肌肉的萎縮鬆弛,骨盆腔組織支持度減少,那麼就會導致子宮及鄰接的臟器往下墜或脫垂。而其他因過度肥胖、長期負重、慢性咳嗽及便秘,而導致腹壓過強者同屬高危險群。


常見的骨盆腔鬆弛疾病


骨盆腔鬆弛的疾病在婦科中相當常見,可分為三大類,即1「女性生殖器脫垂」:含子宮脫垂、陰道脫垂等;2「泌尿道脫垂」:含膀胱膨出、尿道膨出等;3「腸道脫垂」:含直腸膨出、小腸膨出等:


子宮脫垂:
骨盆腔鬆弛使得支持子宮的組織韌帶喪失原有的功能,便會造成子宮脫垂,引起下腹痛、背痛。由於膀胱、尿道在子宮正前方,直腸位於子宮後方,因此當子宮脫垂合併有膀胱、尿道膨出,則會出現頻尿、解尿困難、尿失禁等現象;若伴隨直腸脫垂,則會出現便秘等腸胃不適症狀。子宮脫垂輕微者,醫師多會根據不同成因來施以不同治療,並鼓勵病患加強骨盆肌肉訓練。而嚴重者則需考慮接受骨盆腔重建手術,以維持生活品質。


陰道脫垂:
陰道組織或骨盆腔的筋膜、韌帶因鬆弛而呈現下垂的現象。陰道壁頂端緊連子宮頸,前壁緊靠著尿道、膀胱,後壁則緊連著直腸,所以陰道脫垂常和子宮脫垂、膀胱膨出、直腸合併發生,而衍生排尿、排便方面的問題。


膀胱膨出:
即膀胱向陰道內凸出,形成如「疝氣」般的現象。患者會出現陰道下垂、內有腫塊的感覺,常合併出現頻尿、尿解不乾淨、尿失禁等症狀。


尿道膨出:
如果子宮、膀胱下垂得太嚴重時,尿道也會跟著扭曲,導致排尿不順暢,膀胱容易有餘尿,而且越是用力解尿,尿道就會扭曲的更嚴重,反而更解不出來,同時增加泌尿道感染的機會。


直腸膨出:
即直腸壁向陰道內凸出,症狀為便秘、大便解不乾淨、陰道內有腫塊感等。可單獨發生或合併生殖器、泌尿道脫垂。


小腸膨出:
子宮直腸凹陷於陰道後壁上方向外凸出,使一小段小腸下降至陰道內。診斷上較為困難,需仰賴內診、觸診,或陰道口超音波來確定。

早期診斷 早期治療


年輕女性骨盆腔鬆弛的程度通常比較輕微,但老化、負重、疾病都會加重他的症狀,不少民眾因羞於啟齒又害怕內診,常強忍著身體不適,拖到不能再拖才去看醫師,此時多半要仰賴手術才能改善病情。因此民眾產後如遲遲無法恢復,或是出現上述症狀就應及早就醫,以期能早期診斷、早期治療。診斷時會根據病人的意願、脫垂的現象、有無合併症等,施以不同的治療。症狀較輕微想再生育,或不適合接受手術者,可進行物理方面的復健。而症狀嚴重者,就需考慮接受骨盆腔重建手術,有效控制病情並一併改善其他脫垂的部位。


提早保健 病痛不來


骨盆腔鬆弛在產後為一高峰,之後到4050歲、更年期時又再度達到高峰,而且症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者,往往需要接受手術治療。因此產後生活調理兼具「預防」及「保健」的兩大功用,為現在及將來的生活品質墊下基礎。


適度運動好處多多~


骨盆腔運動的作用,在於訓練骨盆腔的肌肉及韌帶,使其恢復原有的強度及張力,並預防及改善輕微的尿失禁、子宮脫垂、陰道鬆弛等問題。


臨床上發現產後3個月,練習骨盆腔運動效果比較明顯。這是因為骨盆神經、肌肉需至產後3個月到半年才逐漸復原完成,前期神經感覺配合度不好,效果自然不大。但媽媽如果身體狀況允許的話,還是可以提早練習,千萬不要因為前期效果不好而放棄,只要持之以恆的練習,對身體絕對有很大的助益。


媽媽平日不管是站著或行走時,應盡量維持夾緊臀部的習慣,避免骨盆肌肉過開。即使坐在沙發上看電視,也可進行15分鐘的簡單凱格爾運動,即一邊收縮肛門默數5秒後再放鬆,若能每日早晚各做一次,並持續進行3個月,即可逐步調節生理機能。產後6個禮拜,媽咪們可以試著騎騎腳踏車,或是走走樓梯,之後則可練習骨盆腔運動,以適度鍛鍊骨盆肌群。此外游泳也是很好的產後運動之一,而會增加腹壓的運動如跑步、跳躍等則較不適合。


媽媽在練習產後運動的過程裡,若感覺到累了、會喘,就不要太過勉強。如有流汗的話,2030分鐘就要休息一下。結束後,不妨沖個澡,幫助肌肉放鬆。


避免加重腹部壓力


為免加重骨盆腔鬆弛,媽媽產後可以多躺著休息,不要穿著過緊的衣物,避免需要肚子用力姿勢及動作。媽媽如有慢性支氣管炎、過敏性疾病以致慢性咳嗽的困擾,一定要搭配內科治療,才不會導致其他合併症。而長期便秘的民眾,腸胃蠕動不良,解便時更要用力,因此光是休養還不夠,還要解決便秘的問題,才不會因此而又加重骨盆腔負擔。


均衡飲食最健康


產後一味進補,不見得符合身體所需喔!在飲食方面,食用高纖食物可減少便秘的機會,媽媽才不會因解便過於用力而導致骨盆下垂,而有長期便秘困擾,且改善飲食依然不見效者,建議儘速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。媽媽平日也要攝取充足的水分,不要憋尿,最好兩個小時就要解尿一次,以免加重膀胱的壓力。此外,膠質食物對關節有益,也可適度增加攝取量。


產後運動改善你的困擾~


產後運動能夠適度鍛鍊骨盆肌群、筋膜韌帶,可說是每個女性必修的課題。以下就由亞力山大健康休閒俱樂部有氧運動指導員黃姵菁來作示範,媽咪們可得持之以恆地練習,及早預防中年骨盆腔鬆弛,過得輕鬆又自在!


橋式
1.
仰臥,膝蓋彎曲與骨盆同寬,兩腳平行,手掌心朝下,位於臀部兩側,收下巴,眼睛平視正上方。

2.
吸氣,雙腳踩向地面,臀部收緊預備。吐氣,往上抬起,確定胸口打開,兩腳平行,身體重量平均分擔在肩膀和雙腳上。停留8個呼吸下來,連續3次。


船式
1.
坐姿,雙腿併攏,膝蓋彎曲,雙手指向前方,手臂與地面平行。

2.
上身後傾,雙腿離開地面,盡量讓脊椎保持一直線,身體呈V字型,可以的人可把腳打直。停留8個呼吸,連續3次。


坐姿前彎
1.
坐姿,背打直,腳併攏,勾腳。

2.
吸氣,雙手往上抬起在耳朵兩側。吐氣,從髖部開始前彎,背和頸部在同一直線上,雙手抓腳外側或放地板或抓手腕,保持脊椎向前延伸,臀部往後推的感覺,肩膀要放鬆。停留8個呼吸,連續3次。


下狗式
1.
跪姿,手掌在肩膀正下方,膝蓋在臀部正下方,勾腳點地。

2.
吸氣,手指張開用力推地板。吐氣,將臀部抬起,盡量讓身體呈三角形,讓脊椎呈一直線。下巴收向胸口,肚臍往脊椎方向收緊。停留8個呼吸,連續3次。


閃電站姿
1.
站姿,手舉高在耳朵旁邊,雙腿和腳跟併攏,腹部收縮。
.
2.
吸氣,身體站直。吐氣,臀部往後坐,身體微微前彎。手、頭、胸和脊椎往斜上延伸,膝蓋不超過腳尖。停留8個呼吸,連續3次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vivi媽 的頭像
    vivi媽

    寶貝的成長

    vivi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